跳转至

双相情感障碍

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,同时也是我国规定的六大重型精神疾病之一,它的主要表现是显著的心境不稳定,抑郁与(轻)躁狂交替发作。

躁狂发作时常见情感高涨、言语活动增多、精力充沛,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、愉快感丧失、言语活动减少、疲惫迟钝等症状。

患者可出现发病间歇期,间歇期或长或短,间歇期社会功能相对恢复正常,但也可有社会功能损害。

多次反复发作之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、病情越发复杂等情况。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病性症状,如幻觉、妄想等。

症状

抑郁发作的症状

  • 情感的表现:抑郁、满足感减少、不喜欢自己、依恋感减退、失去快乐的反应
  • 认知表现:负面的自我形象、消极的期望、责怪自己、夸大问题、优柔寡断、错觉(自甘堕落)
  • 动机表现:意志消沉、想要逃避、依赖感增强、渴望死亡
  • 生理和营养表现:迟钝/烦躁、易疲劳、食欲缺乏、性欲减退、失眠

躁狂发作的症状

  • 情绪的表现:兴高采烈、满足感增强、自恋、对人和活动的依恋感增强、增加了欢乐的反应
  • 认知表现:积极的自我形象、积极的期望、指责别人、否认问题、武断地做决定、错觉(自我提高)
  • 动机表现:驱动和冲动、行动导向的愿望、独立的驱使、自我提高的驱使
  • 生理和营养的表现:多动、疲惫感的高耐受性、食欲易变、性欲增强、失眠

精神病性症状

如果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发作变得非常严重,您可能会产生精神病性症状。

  • 在躁狂发作中——你往往是对自己有宏大信念,你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,或者你拥有特殊的力量和能力。
  • 在抑郁发作中——你会觉得只有你是错的,你比任何人都糟糕,甚至你不存在。

除了这些不寻常的信念,您还可能会出现幻觉——当您听到、闻到、感觉到或看到某些东西时,却没有任何东西(或任何人)可以解释它。

发作期之间

一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感觉他们在情绪波动之间完全恢复了,但许多人却没有。即使您(在其他人)看上去更好了,您仍可能会继续感到沮丧和存在思维问题。

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型

ICD-11将双相分为两个亚型:

  • 双相情感障碍I型: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或混合发作,又有重性抑郁发作。
  • 双相情感障碍II型:指有明显的抑郁发作,同时又有一次或多次的轻躁狂发作,但无躁狂发作。

快速循环性双相情感障碍

患者在12个月内经历四次或更多次的障碍发作。

循环性情感

情绪转换不像双相情感障碍那么严重,但周期时间可能持续更长。随着时间推移,可能会发展成为双相情感障碍。

成因

双相情感障碍的准确病因不明。一般认为,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。此外,体内某些物质(比如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或 5-羟色胺)的调控异常可能也是病因之一。(神经递质是由神经细胞产生的用于信息传递的物质)

双相情感障碍起病可能在经历一些应激性生活事件之后,或事件触发一次发作。然而,诱发事件和患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未得到证实。

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症状也可见于某些其他疾病,如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(甲状腺功能亢进)。而且,包括 可卡因和 安非他命在内的某些药物也可导致或诱发躁狂发作。

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

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,一般而言,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年龄早于抑郁障碍。调查资料显示,双相情感障碍I型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,而II型则是22岁。也有研究显示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高峰年龄在15~19岁。

双相情感障碍I型男女患病机会均等,而快速循环、II型则以女性常见。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,而女性患者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,或者病程中更多出现抑郁和混合发作 ,更易在更年期和产后发作。

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可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,即初冬(10~11月)为抑郁发作,而夏季(5~7月)出现躁狂发作。有资料显示,女性患者具有夏季发作高峰的特征,而男性患者缺乏明显的高发季节。

发病率

每50名成年人中大约有1人会患上双相情感障碍。首次发病通常在15-25岁之间——50岁后发病较为罕见。

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

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中,遗传因素是双相情感障碍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。双相情感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,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更为突出。

双相情感障碍I型的一级亲属患双相的可能性较对照组高8~18倍,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对照组高2~10倍。

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人患I型双相,其子女有25%的机会患心境障碍。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,则子女有50~75%的机会患心境障碍。

参考资料

  1. 沈渔邨精神病学,陆林,人民卫生出版社
  2. https://www.rcpsych.ac.uk/mental-health/translations/chinese/bipolar-disorder